星期三, 6月 16, 2004

消化憂鬱

誰是下一個?
我推想, 有許多人對憂鬱者的觀感總透著某種模糊的不安, 我相信經常就是因為這不安而造成疏遠, 或者損人不利己, 怎說呢? 敬請聆聽以下解析。


其實就好像同處一間冷氣房裡面, 比方說當中的溫度劇烈地往上或往下變化時, 一定會有人開始覺得不舒服。這樣的不舒服, 其實就正是提供其他還沒有來得及反應的人們ㄧ個預警的關鍵, 因為如果再這樣下去,就會有許多或甚至所有人都遭殃(中暑窒息或著涼)。試問,這樣的犧牲, 具備憂鬱體質者之外的人們做得到嗎? 我們共有的社會環境不就像是ㄧ間擠滿人的冷氣房嗎? 而憂鬱者正是我們面對生活現況總體衝擊上的第一道防線, 他們以在生活上的不適換來大家發現該防線漏洞的警訊。所以,如果無法做到那樣的犧牲, 是不是更該以尊重、珍惜的心情好好學習看待憂鬱者呢?而且,又該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能夠利己又利他呢? 值得深思。

以下是我自多年生活中,受人幫助後咀嚼出的建議, 以及和家人奮力活出的經驗, 盼和大家分享, 來一起擺平憂鬱, 不論此刻您是已察覺或尚未察覺到它的存在。


1. 懂得欣賞"輕鬆的鏡頭",因為當今生活太多來源提醒我們"不安、憂愁","輕鬆"在這些提醒中已不見很久了,所以我們要懂得自生活中汲取、保存和欣賞各種輕鬆。

2. 忙裡偷閒、動膩了就靜一下總無妨,又不是不再活動了,只要記得一定要再活起來就好了。不管這麼多,就是會活過來就是了。

3. 彗星撞地球、地震、天災橫禍、家庭悲劇、鄰里失和、身體微恙?以上,我統稱它們為自然現象。許多生活感受上的衝擊,來得又急又快,加上現在的資訊散佈速度,時常讓人亂了生活步調而且引發許多連鎖反應,或造成超乎事實真實性的影響。所以我說,擔任資訊傳遞的機構、人物,都應該儘早、徹底理解社會大眾感觀的真正所需,恭敬地善盡管理之責,而不是一昧地"搶新聞、找鏡頭",做了"扼殺社會安定"的元兇或幫兇而毫不自知,而且那樣的亂事遲早會回到自己或家人頭上的。


而關於那些真實的天災,憂鬱者也要努力了解,科學界每分每秒都已經在投入最大的自然精力(如有科學家在自然體質範圍之外更專注付出,這就是我們額外的獲益),想及早理出降低上述或甚至更多天然災害,或是它所挾帶的負面影響。所以,我們該對科學家或其他專家們賦予信任,別老是以非專家的態度,懷疑或誤判了專家們的努力。總之,總是有一大堆科學家或是專家,在幫我們克服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困難。而且我們還可換個角度來說,就像我們要懂得自己能力有限的這個事實,當發覺自己不習慣或不適合站第一線處理某些事時,別硬撐。其實,生活裡時時都仍會有許多機會,讓自己成為第二線的後備支援者的。第一線就由適合做第一線者來承接,適合第二線的人仍可做紮紮實實的第二線,那會是最佳備援的。而就在需要這群第二線站出來之前,地球仍舊像以往那樣轉著,大家就一起放心地享受陽光、空氣和水吧。

4. 嗯, 新聞裡常報導憂鬱者闖禍的消息, 我綜觀各種報導看到的反倒是, 國內目前幾乎是每個媒體都有許多的躁進記者或媒體工作者, 經常就是以他們躁進式的、主觀的關愛衝擊社會, 或說生產/製作新聞? 試問, 是誰在闖禍? 不斷自大狂妄地在闖禍? 我覺得最可悲的就是這種現象, 記者無法安定自己之餘, 還危害柔弱的社會視聽, 而且大多都不知自己危害社會的程度. 該如何才能"不求有功、但求無過"呢? 建議記者或媒體工作者們先安定身心, 就能成大貢獻者. 這一個功課, 我們必須留給記者或深黯影響群體的媒體朋友們,好好把握。

5. 時時不忘調養或練習,自己給自己、給週遭和給生活的幽默感。如果記性不好,寫下來提示自己。

6. 適時地找個適合閒談對象(陌生人也好),不需要特別主題,互相交流和聆聽一下最近的生活經驗。相互聆聽,總是美好的。

7. 遠離各種煩躁、不安的起源,包括人的風格、事的步調、物的屬性,試著增加接觸和自己成長和時代背景相襯的元素(灑脫的風格、悠哉的步調、民歌欣賞),只要不排斥都可嘗試。如果記性不好,寫下來提示自己。

8. 重新學習遺忘,還有放慢步調。

9. 天冷時,別忘了穿暖和點。 穿暖和點,就可以感覺幸福點!

10. 請多補充DHA,魚肉裡有這種成分,而魚油膠囊中富含此養分,聽科學家說那是會讓人更快樂的成份。


ps. 練習放慢腳步:輕鬆時刻

.
幸福密碼

. 世事多變,
老樹不變。

.
我記得小時候...




Read more!